經濟日報總主筆馬凱:

我想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,供大家更深入思考。從去年第四季以來,台灣出口以超過20%的速度衰退。金融海嘯在去年9月後才完全發威,為什麼和平紅利出現、兩岸互動頻繁、台灣這麼具有競爭力、彈性卻在金融海嘯受創最重?

我們眼睛看著美麗的遠方,卻忘了我們腳下的基地正在塌陷。台灣的命脈在哪裡?我們的命脈就是出超,出超帶動超過八成的經濟成長率,去年我們出超約680億美元,但是對全世界出超只有1百多億美元。絕大部分的出超從哪裡來?從對岸來。

為什麼台灣經濟命脈斷了?原因很簡單,就是大陸轉型升級政策,要把加工出口業擺脫掉,要換更好的產業,作為經濟成長的推進器。廣東沿海地區的加工出口廠商,只能用悽慘形容。談兩岸間如何合作,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如何把命脈接續起來。

兩岸合作拯救大陸的加工出口業,台灣應該挺身而出,和對岸一同想辦法拯救出口業。大陸的沿海地區,並不全都開發完畢,如果要在大陸沿海地區重新扶植加工出口業,有兩個地方可以考慮:唐山和福建。

唐山有廣大的土地、人口,上面可以跟東北連接、向西北可以和內蒙連接。唐山欠缺基礎工業,沒有中游工業、下游工業、服務業、農業。唐山市委書記特別開闢專門的區域讓台灣企業家經營,另外劃出一些縣和台灣結成姐妹縣,把台灣農業、中小企業經營模式複製過去。

唐山加上福建,從這兩個地方出發,可以達到緊急救援,讓台灣出口部門找到好的出口對象。我們要思索的是,兩岸關係越密切,台灣從中國大陸獲得的利益越多,該如何站穩地位、保持自主權,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,提升到可以在整個大中華經濟圈保持領先地位,台灣才會有真正自主能力。

開放當然好,但我主張,台灣不是同時間全部開放,而是分階段進行,以基本建設、行政效高的地區,作為兩岸搭橋的橋頭堡,進行互動、合作、整合。台北港、台中港、高雄港可作為示範區。

3個港連同腹地,變成經濟特區,用最高的行政效率加上最好的基本設施,引進跨國企業、營運總部,透過開放外勞、吸引在對岸的加工業回到台灣,與中上游企業結合,形成完整的產業鏈,變成和上海抗衡的經濟特區。等做完這些之後,再思考如何進軍大陸市場,這是我所思考台灣產業的未來布局,也是台灣未來永遠保持優勢的關鍵。

【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09年8月號,非經同意不得轉載、刊登】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nrou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