沒必要的話就不要多說了
文/iThome (記者) 2007-10-18


領導者的決策過程,有人稱之為溜冰理論,就是向左向右擺動,而整體朝一個方向前進。如果向左的時候說一些話,向右的時候又說了另外一些,往往會讓團隊成員感到疑惑。



吳俊瑩/iThome電腦報技術主筆

我們常常看到政治人物採用訴苦推託的方式來爭取同情或推卸責任,在公司經營上,也有很多人用類似的藉口,但是,這不是個負責任的做法。

不管公司當前是否獲利,成長是否穩定,每天總都會有各種挑戰、大大小小的狀況,甚至挫折等待我們去解決。理論上,擔任老闆的人,不管帶領的團隊是大還是小,都必須承擔團隊成敗的責任,這個壓力很大,但是身為管理者必須要「歡喜做甘願受」,如果怕承擔責任而找藉口推給他人,或者怪罪到大環境不好等因素,基本上員工並不太能接受。誰在當家,做不好就是當家的責任,這是天經地義的道理,沒有任何藉口可以脫罪。

團隊分工合作的基礎在於信任,當員工做好份內的事情,但是領導者並沒有為團隊帶來利益,反而找藉口來搪塞,不管是什麼藉口,都會動搖到大家對團隊的信任。

團隊的形成,是領導者經過「面試」篩選出部屬、安排任務、制訂目標,這些事情都是為了實現領導者所提出的夢想或計畫,一旦中途遇到問題需要修正,理論上也應由領導者來主導大家的意見並修正方向與計畫。如果擔任領頭羊的人跑回來跟員工訴苦,說自己在外面被別人欺負,那麼他幾乎就等於跟團隊成員說:「這件事情連我都沒辦法搞定,所以沒指望了!」

叢林裡面,大金剛欺負猩猩,猩猩與大金剛聯手打壓猴群,猴群又彼此扯後腿,這是正常的現象,如果連這種現象都少見多怪,那麼確實是領導者的能力與經驗問題。

「可是擔任領導者遇到的挫折確實會很多,難道這些都不能跟同仁說,讓同仁了解自己的辛苦嗎?」有很多主管提出這樣的疑問,他們認為向同仁訴說並不是單純的訴苦,至少要讓大家知道自己有在做事。不過,領導者其實不太需要在乎部屬是否能就事論事,他需要的是傾聽有用的建議,並且帶領團隊創造績效,進而獲利。一位資深的業務經理曾說:「害怕同仁說自己沒做事,其實就是拿不出績效的鴕鳥心態」,就算向同仁報告整個狀況,有些時候也不見得必要,因為市場瞬息萬變,多說無益,甚至有害。

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在接受電視臺訪問時,談到之前大家批評他講話老是模擬兩可的毛病,他回答說:「這是故意的,因為在我做最後決定之前,任何肯定的話都會引起市場的風吹草動。」

同樣的,部屬也會斟酌老闆說的話來推敲目前公司的經營狀況,如果我們總是說好話,結果年底沒有年終獎金,這樣同仁的失望反彈會很大;反之,如果我們都說壞的一面,可能很快就士氣全無,大家都想打包走人。由於經營方向會隨著市場競爭、客戶資訊,還有未知的打擊與挫折而隨時改變,因此「沉默是金」是比較穩健的作法,從主管或老闆口中講出來的話在同仁心中有很大的份量,而且,我們也無法確定我們講的話會造成正面還是負面的影響,讓實際績效、產品表現或者業務數字來說話,會是較好的做法。

領導者的決策過程,有人稱之為溜冰理論,就是向左向右擺動,而整體朝一個方向前進。如果向左的時候說一些話,向右的時候又說了另外一些,往往會讓團隊成員感到疑惑。形成決策的過程很冗長,期間又會因為外在資訊與變數而改變,有些領導者習慣隨時放消息,或者隨便丟一句未經深思的話,甚至以快速決策而沾沾自喜,結果反而造成公司經營不穩,因為每個消息都會讓幹部捕風捉影,卻又徒勞無功,一件事情都還沒做好,另外一件又來了。我們常說經營的穩定性來自於領導者的性格,善變而且決策不成熟的領導者,沒辦法帶領團隊穩健地朝目標邁進,這就是為何主帥無能,會累死三軍。

在業界,許多獲利穩定的公司,在訂單還沒有真正到手之前,都會保持沉默,直到確定後才正式對外宣布。「正式」這個形式非常重要,心理上會讓大家知道這是官方說法,其他說法則屬於謠言。

我們常常會很嘔,總覺得公司都很晚發布消息,或者老是發布一些我們已經知道的消息。但是,一個決策或是訂單的確定,其間過程可能相當曲折,也有可能臨時變卦,必須要等到時機成熟,才能拍板定案,萬一宣布之後訂單掉了,那麼同仁的心理衝擊將會很大。

古人常講「吉人辭寡」,老長輩總說「甸甸吃三碗公」,賺錢不需要敲鑼打鼓引來競爭者覬覦,也不需要多嘴爆料讓煮熟的鴨子飛了。

站在經營的立場,我們確實要讓員工與股東知道公司的營運狀況,但是知道的份量必須拿捏清楚,時機點更是重要。只要是能拿出績效來的,晚說倒也無妨,太早講,同仁可能會因為期待方向轉換而輕忽了當前的工作,造成現在的事情做不好,未來的事情又還沒開始做的分心現象,想同時抓兩隻兔子的結果,到頭來卻是半隻也抓不到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nrou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