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幾歲可以在外過夜?


我們如何幫助他成長呢?而同樣重要的是,我們如何會危害到他們的成長呢?

文=呂松庭.攝影=黃念謹

媽媽幫女兒選了一個兩天一夜的營隊,做為女孩首次離開父母身邊,在外獨立過夜的活動,卻遭到祖母強烈反對,理由是年紀太小,「她才幾歲,妳就忍心讓她一個人過夜?」

「她遲早要離家過夜的,而且還有老師,還會認識新朋友。」「這麼小就是不行,妳小的時候,我也沒有讓妳離家過夜過。」後來,營隊沒去成,媽媽安慰女兒,等再過一歲生日,就可以去了。小女孩很安分,點點頭。過程中,關於她能不能離家過夜,都是大人在為她做選擇。

我們小的時候,或許也遇過似曾相識的場景,安於別人為我們做的選擇裡。等到我們年紀大到可以自己做選擇時,卻已錯過心理學家馬斯洛說的「成長關鍵」。馬斯洛說:「終究說來每一個人,即使是兒童,都必須為自己做選擇。沒有任何人能經常地替他做選擇,因為那樣會使他變得軟弱無能,削減他的自信,並且混淆他在經驗中覺察自己內在愉悅的能力。」

其實,台灣的爸媽們經常性、習慣性地為孩子做了過多的選擇,也讓兒童從一開始就養成過度依賴的性格,失去創造思考能力;因為,做選擇需要的就是創造力。

敢於放開,願意讓孩子自己做選擇的父母,本身也要具備高度的原創性。這方面你有多行?試試這個小評量吧,從四歲到十六歲,「你認為孩子可以在幾歲做下列這些事」:賺自己要花的錢、出外過夜、去想去的地方玩、交自己的朋友並拜訪對方的家、半夜才回家、對衣服和錢自己做決定、睡自己的床、沒有父母陪伴下自己去看電影、持續通宵不睡、沒有人協助而嘗試新事物、沒有父母的幫忙下在學校表現良好、自得其樂、參與父母對話。

建議常幫孩子做選擇的爸媽和長輩們,都來這樣評量自己的想法,再相互比較,可能會發現一些微妙的差異。原來,能夠決定孩子生活方式的大人們,對孩子幾歲能夠做什麼,常常是莫衷一是的。原來,孩子常是在這些矛盾的理念中長大的。

兒童成長時,的確需要助力;然而,過分的助力若演變成阻力,馬斯洛問的另一個問題,值得爸媽們省思:「我們如何幫助他成長呢?而同樣重要的是,我們如何會危害到他們的成長呢?」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nrou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